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乡镇信息公开目录 > 太平乡 > 规划计划

        太平乡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

        发布时间:2017-01-18 02:20 信息来源:太平乡政府

        十三五”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我乡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关于制定“十三五”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,结合本乡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

        一、基本情况

           太平乡位于沅水西岸,东与原硖洲乡隔沅水相望,南邻沙湾乡,北接原龙田乡,西界原土溪乡与中方县牌楼镇。总面积77平方公里,距安江镇城区14公里,距市治黔城37公里。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,全乡人口共有4274户15131人。 

           太平乡境内大部分是丘陵地,呈西高东低态势,最高峰梁山坡位于道理坪村,海拔797米。全乡属亚热带潮湿气候,气候温和,降水充沛,日照充足,年平均气温约16.5℃,最高气温38℃,最低气温-3℃,年平均降水量约1370毫米,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。全乡耕地面积9620亩,林地面积83306亩,森林覆盖率达65%,活立木蓄积量约14万立方米,全乡共有溪流6条注入沅水,有小(一)型水库1座,小(二)型水库7座,总蓄水量约287万立方米。

        全乡交通便利,安双公路穿境而过,8村(社区)均通公路,组级公路四通八达,通讯发达。

        二、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

        1.指导思想:“十三五”期间是实现跨越发展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我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。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按照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五大发展理念,围绕“建成交通便捷之乡、特色农业之乡、环境优美之乡、文明和谐之乡”四大目标,坚定不移的实施“农业稳乡、特色兴乡”发展战略,统筹推进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“六位一体”建设,全面开创“注重统筹发展、建设美丽太平”新局面。

        2.发展目标:到2020年,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,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,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推进;社会治安保持模范水平;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开发,柑橘、山核桃、红心猕猴桃、中药材白芨种植等特色产业逐年加强。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到2020年,力争全乡农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6420万元增加到8500万元,年均增长6.4%,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增加到7000元,年均增长9.1%,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15年的986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,年均增长4.3%,实现财政收入总额从2015的508.3万元增长到650万元,年均增长5.5%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三、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措施

        (一)强化“三农”建设,促进农民增产增收

        1.巩固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。加强优化布局,发挥区位优势,注重生产布局,巩固提升柑桔、中药材、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,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生态农业。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,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,加快农业精品化、标准化发展步伐。提高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水平,完善服务功能,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,推动产业发展。

        2.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一是突出公路建设。积极争取公路提质改造项目,完成补顺—太平、溶溪—道理坪、福田-横江、磨回-平阳、黎溪-磨回等的公路建设,逐步解决通村通组道路通达通畅,全面完成乡内路网建设。二是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,促使安全饮水全覆盖,进一步完善水质检测和供水净化消毒工作,改进工程管理水平;对于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的村要全面解决饮水困难,十三五期末,力争全乡95%以上人口饮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,基本达到安全饮水全覆盖。三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。完善好所有病险水库配套工程建设,确保病险库安全度汛,并相应设置垂钓设施,拓展水库功能利用;基本完成山塘清淤工程,确保农业增产增效。四是完善农网升级工作。我乡虽已完成了农网改造工作,但仍有太平、磨回、溶溪、补顺四个行政村未实施农网升级。近年来,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,广大农民对电力的需求正进入快速转型期,已改造的农村电网出现了新的不适应问题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们将逐步解决低电压、设备老化、过负荷、变电站布点不足、线径过细等问题,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,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。

        3.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。切实做好涉农各项惠农补贴,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以及各类救助救济资金的发放,建立财政专项账户,保证农民的补贴资金及时全额补贴到位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推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实现老有所养;力争新农合参保率达95%以上。增强民政救济力度,多渠道争取资金扶贫济困,不断提高“三无”、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质量,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,做到动态下的科学管理、应保尽保。

        (二)提升集镇品位,加快美丽太平建设

       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。严格执行《太平乡集镇第二轮发展规划》(2013-2020),坚决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、科学性和严肃性。进一步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,增强载体功能,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、新增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。加大集镇保洁力度,规范车辆运营秩序和摊位摆放,不断提升小城镇管理水平。

        二是加快推进“美丽乡村”建设。加快编制全乡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规划。规划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、村容环境整治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、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,并细化住房、道路、污水垃圾处理、庭院围栏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时序和要求。以补顺和福兴村为试点,以点带面,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,加快建设美丽太平。

        (三)提高招商水平,搭建经济发展平台

        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。切实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,及时帮助解决土地和劳力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。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、带技术返乡创业。切实加大对返乡创业者在信用担保、信息咨询、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。通过民营企业的发展,引导农村富余劳力进入民营企业务工,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,提高群众收入水平。

        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抓好招商引资。充分利用大安江片区建设、安江库区资源等历史机遇,发挥太平本地资源优势,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,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,抢抓机遇引项目,全力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。

        三是多措并举发展劳务经济。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来加强农户培训,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,加大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,扩大劳务输出,使农民在打工中增加收入,增长才干,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多渠道就业。

        (四)致力改善民生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

        一是进一步繁荣社会事业。推进城乡养老保险,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。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解决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问题。积极发展社会福利、赈灾救济、优抚等社会事业,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。加强计生服务,全面推进“诚信计生”。加强武装工作,全面开展民兵基层营规范化建设。继续做好科技、统计、经管、青年、妇女、老龄、工会、金融、邮政电信、电力等各项工作,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

        二是进一步提升综治水平。完善农村网格管理,深化便民服务体系建设。强化群众观念,重视群众工作,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维稳工作,有效处置社会“热难点”问题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,抓好食品药品安全、道路交通安全、森林防火、防汛抗旱等工作,确保生产生活安全,提升群众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
        三是重视文教卫各项事业。加强文化建设,以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,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;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;完成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继续加大教育投入,优化督导评估工作。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,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宣传,实现“应保尽保”。

        (五)狠抓精准扶贫,打赢脱贫攻坚战

        一是发展特色高效产业脱贫。促进贫困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。加大对贫困村、贫困户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,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渠道,做到从政策、资金、技术、信息、流通等方面支持贫困村、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和农村第二、第三产业,确保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项以上脱贫产业支撑,使增收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

        二是引导劳务输出脱贫。以市场为导向,以“转移一人,脱贫一户”为目标,整合就业、扶贫、农业、教育、团委、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,开展对贫困劳动力技能、创业、引导转移就业等培训;建立健全农民工就地务工,加强企业引导服务;建立健全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,促进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。

        三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。加快农村“路网”建设,进一步改善出行条件;加快农村饮水“水网”建设,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,提高太平乡水厂供水规模和供水能力。加快农村供水设施配套完善及入户工程,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;加大村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,建设路灯、排水设施、污水和垃圾处理池,贫困户改水改厕等;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,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。

        四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。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,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,实行兜底保障。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,提高救助水平,确保基本生活得到保障。对因病、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救助全覆盖。

        五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。结合集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,做到村内集中安置与集镇集中安置相结合,确保贫困户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